1.泵 |
|
|
故障 |
原因 |
处置 |
A 无油排出 |
1.回转方向错误 |
马上停止,更正电机之回转方向,如任其继续转动将为烧毁破坏之原因。 |
2.泵没有转动 |
修理连轴器。 |
3.泵轴折断,转子没有转动 |
修理泵,确认回转数,压力是否在规定之上,轴心是否对准。 |
4.吸入管堵塞 |
检查吸入管路。 |
5.油箱过滤容量不足 |
清洗过滤器 |
6.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
更换较大容量者,为泵容量之2倍以上。 |
7.油之粘度过高 |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
8.回转数不足 |
以规定回转数驱动。 |
9.吸入管之气密不良 |
检查吸入管路。 |
10.油箱过滤器在油面之上 |
加油至液面计之基准线 |
11.叶片从转子糟中滑出 |
修理泵。 |
B 杂音大 |
1.吸入管小,堵塞 |
吸入真空度应在200m mHg以下。 |
2.油箱过滤器堵塞 |
清洗过滤器 |
3.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
使用泵容量2倍以上的过滤器。 |
4.油之粘度过高 |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
5.在双连泵时,吸入管错误 |
注油于吸入管,查出不良处并修理。 |
6.由吸入管吸入空气 |
检查轴心是否对准。 |
7.由泵油封处吸入空气 |
检查回油管配置。 |
8.油箱内有气泡 |
加油至基准油位,双联式泵不可分别使用不同油箱。 |
9.油面过低 |
修理泵。 |
10.轮叶不能从叶片槽滑出 |
联轴器破损换新,轴心对准不良重新装配。 |
11.邮联轴器发出异音 |
清洗通气孔或更换。 |
12.油箱通气孔堵塞或容量不足 |
检查回转数。 |
13.超过规定之后转数 |
检查压力计。 |
14.超过规定之压力 |
修理泵,确认轴心是否对准。 |
15.轴承磨耗 |
异常磨耗,系油脏、油中混入水分、油之粘度不正常使用时油温过高等。 |
16.凸轮环磨损 |
再装配泵,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
17.泵盖上紧不良 |
更换泵。 |
18.泵破损 |
|
C 油量不足 |
1.无油排出 |
参照(A)项 |
2.吸入真空度过大,因吸入空气引起空蚀现在(cavitation) |
检查吸入油滤油罔、及配置(尽量用软管或直管)。 |
3.转子cartridge磨耗,内部漏油大 |
修理泵。 |
4.泵油盖上紧不良 |
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
5.油粘度过低 |
更换油种,加装冷却器。 |
D 密封圈 |
1.密封圈破损 |
更换轴封 |
处漏油 |
2.内部漏油多 |
修理泵,检查油粘度 |
|
|
|
2.溢流阀 |
|
|
A压力过高或过低 |
1.压力设定不当 |
重新做正确的设定。 |
2.压力失调 |
检定压力计。 |
3.提动阀没有正确在座面上 |
取出提动阀再重组或交换提动阀,拆下调整螺栓,由外面用引导棒轻击提动阀数次,也有修好可能。 |
4.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
拆下上盖检查阀芯之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等杂物阻塞。 |
5.弹簧之力太弱 |
更换弹簧。 |
6.提动阀阀座,平衡活塞座磨耗或座上有灰尘 |
清洗或更新。 |
B压力不安定 |
1.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
检查阀芯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阀芯动作是否圆滑,以及弹簧状态。 |
2.提动阀不安定 |
将导梢上下压数次大都可以修好。 |
3.提动阀异常磨耗 |
更换提动阀,检查油是否脏。 |
4.油中有空气 |
排除空气。 |
5.提动阀座有灰尘 |
祥见(10)项,液压油污染。 |
C微小压力振动(厉害时发出异音) |
1.提动阀异常磨耗 |
更换提动阀,检查液压油污染程度。 |
2.泄油口之空气 |
排除空气。 |
3.与其他控制阀共振 |
祥见(6)项,共振、振动及噪音。 |
4.油箱配管不良 |
重新配管。 |
5.流速过高 |
更换较大控制阀。 |
6.排出口有背压 |
使用平衡活塞型。 |
|
|
|
3.减压阀 |
|
|
故障 |
原因 |
处置 |
A压力过高或过低 |
与(2)项溢流阀同 |
与(2)项溢流阀同。 |
B压力不安定 |
1.阀芯动作不良 |
阀芯中央之小孔(orifice)堵塞,调查排油量。 |
2.提动阀不安全 |
祥见(2)项溢流。 |
3.提动阀异常磨耗 |
祥见(2)项溢流阀。 |
4.油中混有空气 |
排除空气。 |
5.排油之背压变动 |
与其他控制阀之排油管分开,尤其在液控阀更须注意。 |
|
|
|
4.流量控制阀 |
|
|
A压力补正装置不动作 |
1.阀芯中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2.套筒内小孔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3.油出入口压力差小 |
最低10kgf/c㎡ |
B流量调整轴之回转紧 |
1.调整轴上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2.使用于量入方式,其二次压力高时 |
降低压力后调整。 |
3.启流点以下刻度,一次压高 |
降低压力后转动。 |
|
|
|
5.方向控制 |
|
|
A由人工操作阀杆之油封漏油 |
1.油封破损 |
更换油封。 |
2.排油口背压 |
背压须在0.4kgf/c㎡ |
B机械操作之阀芯不 能动作 |
1.排油口有背压 |
同上。 |
2.压下阀芯之凸块角度过大 |
凸块角度应在30摄氏度以下。 |
3.压力口及排油口之配管错误 |
修正配管 |
C电磁阀线圈烧损 |
1.线圈绝缘不良 |
更换电磁线圈。 |
2.磁力线圈铁心卡住 |
更换电磁圈铁心。 |
3.电压过高或过低 |
检查电压适切调整。 |
4.转换压力在规定之上 |
降下压力,检查压力计。 |
5.转换流量在规定之上 |
更换流量大小控制阀。 |
6.回油接口有背压 |
低压用为1.0kgf/c㎡,高压用为7.0kgf/c㎡以下;赜涂谥苯咏踊赜拖,尤其是泄油(使用外部泄油)。 |
D液控阀不会作动 |
1.液控压力不足 |
液控控力为3.5kgf/c㎡以上,在全开或中立回油阀须加装止回阀使形成 |
2.阀芯膠著,分解清理,洗净 |
液控压力。 |
3.灰尘进入,分解清理,洗净 |
分解清理,洗净 |
|
|
|
6.共振、振动及噪音 |
|
|
A弹簧与弹簧共振 |
二组以上控制阀之弹簧共振。(如溢流阀及溢 |
1.将弹簧设定压力错开,10kgf/c㎡开10%以上。 |
流阀,溢流阀及顺序阀,溢流及止回阀)。 |
2.改变一方弹簧感度。 |
|
3.使用?匾缌鞣。 |
B弹簧及配管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配管共振。(如排泄管路长的 |
1.改变弹簧感度。 |
溢流阀,压力设内管及配管共振)。 |
2.管路长短,大小及质变更。(用手捉住时,音色会改变时)。 |
|
3.利用适当支持,使管路不致振动。(用手捉住时,声音便行停止时)。 |
C弹簧与空气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空气共振。(如溢流阀,阀口 |
将油路空气完全排出。 |
空气,止回阀口空气等)。 |
|
D液压缸振动 |
因有空气引起液压缸振动。 |
将空气排出。 |
|
尤其在仅有单侧进油时油封密封圈必须充分上油或塗上牛脂状二硫化铜。 |
E油流动声音 |
油流动噪音、油箱、管路振动。如 |
|
(1)溢流阀油箱接口流出油冲到油箱的声音。 |
更换排油管路。 |
(2)调整阀油箱接口处有L形时的声音。 |
管路应尽可能使用软管。 |
(3)二台泵的排出侧附近行使合流时的声音。 |
流动安定后,方才使其合流。 |
F油箱共鸣 |
油箱的共鸣音 |
1.油箱顶板使用较厚的铁板。 |
2.顶板与泵、电机之间再铺上铁板或橡胶。 |
3.泵、电机不装于油箱上方,而另外以像皮管连接。 |
G阀的切换声 |
滑轴阀的切换声 |
1.降低引导压力。 |
2.加上节流阀 |
H配管冲击声 |
控制阀变换时,因压力急激变动致配管发出冲击声 |
更换控制阀或管路,降低压力的急激变动,使用特殊轴塞。如开路满油 |
阀的油路(释压Decompression油路)。 |
I液控单向阀锤击声 |
液控单向阀的二次侧产生背压时的锤击声 |
1.消除二次侧的背压。 |
2.提高液控压力。 |
3.使用外部放泄的液控单向阀(pilot check valve)。 |